《9/17 TIA週末政經講座》心得分享

Publish Date | 2024/06/11 04:24
Author | TIA 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 賴榮偉博士

【9/17 TIA政經充電講座】


講者:蔡亦竹

現職: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題:深京都


什麼是「深京都」?好幾位報名者曾詢問過辦公室。蔡老師今日在會場帥氣地回覆:「就是讓更多台灣人喜歡京都與日本,進一步促進台日對等的國與國交流。」


台灣勵志協會很榮幸邀請實踐大學助理教授蔡亦竹博士進行專題講座。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博士的他,擁有自己的YT頻道,更是知名的日本文化與民俗專家。會場交流踴躍,排隊拍照、簽書等欲罷不能。


現場來賓包括TIA與GTI全球台灣中心共同創辦人林茂雄博士夫婦、黃河博士夫婦,更有監察委員林郁容、知名專欄作家瑪法達、義明科技公司創辦人張鴻德、馬偕醫院醫師蔡欣怡博士等。


從歷史脈絡來看,京都作為首都有著超過千年的光陰。所以,該怎麼解讀京都文化?「至少,不要學中國人講『都來自唐代』。」蔡博士幽默地說著。


從原本的奈良到西元794年桓武天皇的遷都京都,選址的過程中從來不是單純的地理因素,天皇個人與家族的權力網絡也是考量。


鑲嵌於京都所散發的精細「國風文化」,反映的也是時空轉移下日本接軌世界的權力與價值的連結。


從文化霸權的角度來看,奈良、京都到東京,不僅反映著世界權力版圖的「核心」與「邊陲」,另一方面也是「首都」與「非首都」的「我者」與「他者」。正所謂權力造就知識,權力需要知識來做嫁。


所以,「京都人不如傳聞所謂的難相處」。習以為常的文本的背後總有說話者建構的情境因素。我們必須解構「刻板印象」或者「都市傳說」,才能擔任「台灣大使」,做好國民外交。


「我做的就是搶奪話語權。」坦率初衷的蔡博士,不想讓台灣的話語自由成為「居心叵測」或「嘩眾取寵」下的犧牲品。


京都經濟並非依靠觀光,其以製造業為中心的背後更有職人精神。「台海有事,日本有事」,不僅反映日本社會關切台海和平的主流,更有日本政壇努力建構法理的深層意涵。從員工文化的年功序列與終身雇用來看,他更樂觀看待台積電的熊本廠前景。


無論如何,蔡博士以京都為始,目的就是加深國人對日本的心領神會。唯有更知悉日本,台灣與日本方能更對等的國家交流。這正是台灣勵志協會強化台灣與國際連結的宗旨。


賴榮偉博士

TIA執行長

名人講堂心得分享

執行長專欄